無論在大街小巷,捷運超商或任何地方看到相同的景像,我總會不由自主為小小年紀的孩子擔心,也經常暗暗質疑年輕父母為圖自己耳根清靜,放任孩子迷失在3C產品的長遠傷害之中。
(女兒三歲時,媽媽帶著她利用隨手可得的廢棄物製作玩具,充分滿足了她的好奇心,迄今對學習努力不輟)
但在小女娃和她四十歲的爸爸窩在地氈上玩桌遊時,我忽然意識到一件過去從未浮現過的觀察角度…
女娃和爸爸為了遊戲規則爭執不下,爸爸說應該怎麼玩,小傢伙堅持不是如此,而且翻出桌遊附帶的說明書拿給爸爸,猜測小傢伙還看不懂文字(事後詢問果然如此),但為甚麼那麼有把握爸爸是錯的?我停下腳步聚精會神盯著她們父女二人。
爸爸仔細看了說明書,終於承認女兒是對的,於是兩人繼續開心的玩下去。
為甚麼小小孩不用學習就會玩手機上的遊戲?為甚麼看不懂說明書的實體紙牌遊戲一樣難不倒他們?仍然透過傳統單向傳授或雙向互動的教學方式是否真能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小女娃玩手機和桌遊的過程是不是網路時代最自然而且最快樂的學習方式?
我聯想起每一個大人曾經從牙牙學語到爬行站立到打開各種包裝吃喝飲料…一直到他進入學校之前,所有的學習方式其實都和如今打電動玩電腦的過程非常類似,不需透過文字和語言詳盡說明,好像小娃天生擁有一種感應能力,感應得到大人想傳達的內容,然後經過沒有壓力的嘗試,於是在短時間內學會所有其它動物永遠無法達到的本事。電腦如此、遊戲如此、吃喝如此、生活技能…,仔細看每一個不同言語的小娃混在一起仍然能夠建立一種溝通模式亦是如此…
難道,一旦開始用語言和文字統一了學習內容、規定了標準、限制了定義,於是娃娃們擁有的天生學習能力便開始退化?過去以至現在的學習方式裏,「理解」變成了一件極其困難的障礙?所以需要耗費漫長的時間才能學到謀生所需的知識?
為甚麼考試成績不忍卒睹的青少年玩新上市電動遊戲不費吹灰之力?為甚麼青少年破解「十八歲以下不得觀賞」的密碼如此輕易?為甚麼只因觀摩和想像,資質平平的少年卻可以創造嘆為觀止的街舞特技?
也許有人會認為那些都是奇技淫巧之末的雕蟲小技,只要涉及層次艱深一點的學問便必須經過傳統學習方式才能奏效。我不完全否認這種說法的正確性,但卻不相信它的全面性。曾經聽過幾位學術成就超乎常人的朋友告訴我,他們想的問題很多都是人類沒遇見過的挑戰,教科書或坊間知識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但有時候激烈運動或冥想靜坐之後就會浮現意想不到的新點子;也有不少朋友告訴我,他們看到方程式、或聽見音樂、或觸摸文字就會立刻浮現對應的畫面。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大膽假設小娃最初的學習和最艱深的學術探索、玄妙的藝術創作都無法依賴傳統教學而得到,那麼這世間是否存在相同元素可以讓所有人自發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