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另刊載於公益平台基金會2012四月份電子報封面故事http://www.thealliance.org.tw/main.php,看過的人不必急著跳過,因為他們限於篇幅限制,只登了2/3內容,且照片也不盡相同,再看一次不會浪費您寶貴時間的。)
 
這幾年在花東甚至台灣旅遊界聲名大噪的巒山森林博物館像是又一個山中傳奇,成立短短八年間就擁有60幾個國家,18萬人次的參訪記緣,國際性的「地球憲章」組織曾在這裏開會、國內「荒野保護協會」、「主婦聯盟」、「溼地聯盟」、「環境資訊」等著名組織也將此地視為國內生態教育和森林保育的指標,絡繹於途帶著不同目的的訪客更將巒山森博的名氣推到高峰。

而一手催生的館長「阿力曼」更像台灣版鱷魚先生(我有兩位足擔此榮銜的朋友,另一位是花園新城的布農族傳人林南吉,妙的是他們還彼此認識),除了一身縱橫山林的本事不說,一生經歷則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秉持傳教士父親教誨「人死甚麼都帶不走,要做有意義的事」的阿力曼,在高中母語老師、國會助理、報社記者、第四台主持人、幼稚園主任以至大學研究助理的不同職涯,他都堅持公平正義走中道路線,甚至後來一貧如洗時會和財團搶購巒山土地成立森林博物館,也是基於相同的原則。


從小在部落野放長大的阿力曼對巒山森林有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情,這裏有他和族人共同的回憶和情感,隨著年歲漸長,外來的漢人將樹毒死擴大耕作面積,森林裏的樹木越來越少,大量噴灑農葯也造成動物逐漸消失,他的心裏非常難過卻不知如何阻止事態惡化,直到協助東大劉教授做當地榕樹調查和部落歷史文化保存時,他開始與不同的環保、生態團體密切接觸,不僅提升了他的視野,也開啟了他保護森林的意識。

「森林是我們的銀行,用利息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永續經營」阿力曼經常將這句話掛在嘴上,也希望將這個觀念深植在族人心中。他說重建森林的原貌和恢復傳統文化可以帶給族人不同的好處,有形的幫助是觀光收入和創造族人就業機會,無形的幫助則是建立族人自信、促進各種文化交流。

但偉大的理念出自平凡的人嘴裏經常得到的回應就是嘲諷。阿力曼為了搶救財團意圖染指的巒山森林,四處向擁有土地的族人遊說買地。過程中有人認同也有人懷疑他另有所圖,而大多數的人則根本對他不自量力想與財團搶地的行為表示悲觀;完全無視外界的反應,阿力曼明白「資金」和「先機」將是這場實力懸殊比賽的決勝關鍵。

於是他在第一時間利用各種職場建立的人脈到處借錢,同時說服最佳位置的地主,最後他這小蝦米用較少的籌碼打敗了大鯨魚,也因而才有了今天遠近知名的「巒山森林博物館」。

但這場漫長戰役只是開始,阿力曼隨時可能因為無法償還鉅額借款而拱手讓給依然虎視眈眈的財團。事實上,迄今仍負債七百萬的阿力曼曾經兩度遭到法院拍賣房地,他曾在法拍前夕夜奔300公里向表妹借錢,隻身舌戰銀行經理化解危機…

「到現在我仍然最怕每天早上十點三十分,因為那是法拍開標的時間」一直展現原住民特殊幽默風格的阿力曼此時眼睛忽然閃過一絲少見的不安,但隨即起身拍拍灰塵大聲朗笑「原住民沒有在怕的啦!有問題就解決嘛,沒甚麼好煩惱!」



為了化解族人耽心觀光會帶來污染和破壞部落寧靜的疑慮,森林博物館全區沒有電力設施,施工原則也是因勢利導不改變原來地貌,所以不需動用重型機具,全程導覽也不用麥克風以免破壞寧靜,未來也將採總量管制掌控參觀人數。

「布農族的生活智慧就是順應環境,所以我們的屋內可能有一棵大樹或一顆巨石;東西壞了我們會找材料來修補,用到不能再補全部壞掉才會再做一個新的」阿力曼指著聚會場所裏的家具說明,不經意間印證老祖先愛物惜福的生活方式恰與今天最時尚的環保觀念不謀而合。

森博物館成立八年來吸引無數遊客造訪,沒有圍籬的館區迄今依舊保持原始風貌,因為阿力曼堅持訪客需要步行入館,加上規畫四條不同參觀路線以避免土地過度負荷;因此每一位遊客看到著名的「會走路的樹」、穿過巧奪天工的「一線天」和攀爬在遍佈榕樹氣根的巨岩上,都不容易覺察到數以萬計的人們其實走過不同的路,看到不同的景,然而由體內昇起的快樂和感動卻幾乎沒有不同。

為了化解疑慮,阿力曼持續與牧師、長老、族人溝通,除建立各種回饋機制,阿力曼同時用心培養下一代解說員,不止是自己部落,也歡迎附近部落的孩子參與,目前從小學四年級以至大學生共有16名。他請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語法來表達他們與森林的關係,也希望訪客們不要因而有差別待遇,因為每一個孩子都很認真而且驕傲的在擔任這個角色,許多孩子的表現甚至已經比長輩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阿力曼耽心的反而是遊客的態度,他嚴肅而認真的說「布農族傳統上將每一位來訪的客人視為朋友,彼此平等對待,所以請尊重我們的生活智慧,不要嫌棄我們用心準備的飯菜,更千萬不要用指導或同情的心態與我們交往」。看得出阿力曼對自己文化和尊嚴的堅持,他感謝漢人朋友的協助,但也認為不當的態度有時反而會刺傷原住民的自尊,過度的幫助更會讓原住民喪失生存能力,因此他希望透過各種管道讓外界更清楚並培養真正對等交心的友誼。 


阿力曼以這兩年與「公益平台」基金會的互動為例,他非常激賞由「嚴老師」帶領的團隊,雙方在不同意見的表現上都是直來直往,接受他們的傳統也能用平等的方式說服他們,像「公益平台」提供50萬元請他糾工新蓋一間較大的聚會所,不老部落的「偉浪」老師代表公益平台負責監造,遇到不同工法或設計差異時,雙方有時吵得面紅耳赤,但最後仍會不計前嫌做出最好的作品,他覺得受到了充分尊重。

阿力曼對「動詞」的使用相當敏感,他認為「公益平台」是「森林博物館」的朋友,所以「提供」的建築費用不是「幫助」,因為做出來的成果是由社會共享,一方出錢一方出力所以是「互助合作」;而「公益平台」將來若是需要他的協助,他也會像對待朋友一樣全力以赴,所以彼此是站在平等的立場共同為社會做事。

無論阿力曼對動詞的定義為何,但他對公益平台和其他生態、環保團體的感謝倒是一直掛在嘴上,看得出他還是非常「暸解我們的明白」。

阿力曼站在一塊俯瞰鹿野溪視野絕佳的高台遙指遠方「這裏是我精心挑選的位置,附近幾塊重要的土地都在掌握之中,因為我對森林博物館有長久的規畫,不會以目前的成就畫地自限」。

阿力曼的規畫分為近程、中程、遠程。近程是站穩經營腳步將貸款還清,確保目前館址不再面臨查封命運;中程則將博物館規畫為都蘭山周遭各族部落Balihanshia(共同商議)的「南島都心」,集思廣益重建各族傳統文化和生活型態;遠程則是在他現在所踩之地建立一所較具規模的建築,做為「南島都心」的對外窗口,歡迎國際間關於原住民文化的學術研討會議或生態環保/學術教育各種團體在此進行交流,變成原住民的智庫,既接納原住民的環境論述,也變成多元教育和尊重和解的發源之地。

「我還希望將來有人能為我們寫一本書,從重建到後來的發展都紀錄下來,讓世人知道原來原住民很可愛,值得大家尊敬,也和地球上所有的人類一樣都有無限可能」,阿力曼沉穩而緩緩道出對森林博物館未來的期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陽光佈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