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蘭溪桃李笑春風   

民國八十一年,一群社區媽媽們興起一個主意,相中了「桃李館」做為安親班的場地。這些媽媽們也許當初只是因為了孩子放學有個去處,也許是希望藉由社區的資源為孩子增添一些文藝氣息,也許,台大數學教授黃武雄深謀遠慮,早已預見未來的無限可能,所以主動出面說服絕不缺錢的屋主陳醫師,租下了這個小小空間。不管真相為何,大教授的小動作,在無數人前仆後繼呵護灌溉後,從只有熱情沒有組織的慘淡經營到蘭溪協會進駐之後的花團錦簇,一路走過17個寒暑,不但迄今一片欣欣向榮,回顧過往這個十坪空間發生的故事更是令人不敢小覷:

曾經,黃武雄教授在這兒與一群有志青年熱列討論「401教改行動」並付諸行動。 
曾經,也是黃教授發想的「社區大學」如今蔚為全國風潮。 
曾經,史英教授在這兒與志同道合的芳鄰為「人本教育」起草藍圖。 
曾經,徐仁修/李偉文在這兒為全國最大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運籌帷幄。 
可以想像嗎?10坪的車庫,17年的歲月,可以發生這麼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桃李館的興衰起落

事情並不是一直這麼平平順順,剛開始為了承租和整修房子,毛毛蟲創辦人楊茂秀拉小提琴、義工媽媽義賣咖啡、翁建堯/蔡萬益得罪一屋子蟑螂螞蟻老鼠跳蚤這些原住民,一群人出錢出力硬是讓一間廢墟脫胎換骨過來;緊接著漂亮姊姊引進奧芙音樂、張碧員教日文、蘇起銓/楊孟蕙教英文、台大陳教授教數學、老頑童講故事、畫家徐偉/柯淑芬教美術、插花老師兼教瑜珈…,課程琳瑯滿目,師資大材小用,義工媽媽排班認養服務時段,一時人聲鼎沸成為社區活動中心;可惜大夥一片熱心卻都沒有實務經驗,趙和賢夫人和淑姿先後出任掌門人不久就碰到第一次繳不出房租的危機,但狹小的空間仍然車水馬龍。楊索、郭力昕這些冷眼橫對千夫指的文化人結合了勇於創新的藝術家莊佳村、楊浴雲、徐偉、蔡永和、劉維平等人在這兒成立了「園丁小組」希望打造一個藝術生態部落,一時多少豪傑捲起千堆雪;經濟危機在社區資源回收義工張俊澤慷慨贊助一年房租暫解燃眉之急。之後台大外文系的Cathy和英國老公續租三年辦兒童英語,全家遷回英國後交給老外Michael再辦一年喊停。

1997年桃李館接手的義工媽媽走出桃李路,發願整修二十多年不曾更新維護的小公園遊樂設施,她們鍥而不捨的義賣募款感動市長曾正和,撥補相對金額,用30萬元鋪設安全地墊、修理舊設備,購買新設施,在倪翠芬龜毛般監工下硬是以大潤發的價格打造出五星級的水準,小公園再度迴盪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第二度面臨經營危機時,翁建堯找來安坑「人本」服務會孫媽媽承租一年,在桃李館推動「生物多樣化」系列活動,孟蕙、淑姿、萬益、慈佈、念陽全力投入並籌劃邀請黃武雄、陳玉峰、畢恒達、龍君兒這些知名人物在他們這輩子最狹小的演講場地暢談各種主題,配合周末假日的生態活動,熙來攘往的人群將桃李館擠得水洩不通。經常上山修理水電的徐先生總是順便幫桃李館修理設備,但他拒收一毛錢,原因是「大家都在做公益,我也要積功德」。

新城公司當時窘態畢露,社區巴士時駛時停,熱心公益的 黃武雄 教授又發起Car Pool運動,並且製作搭便車標誌,沿習至今成為花城獨特文化。同時蘇治芬、唐香燕這些歐巴桑不時到新城公司抗議要求釋出路權讓公車上山,教外丹功的 韓 老師站在雙贏立場,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經由省長宋瑜和省議員劉恪協助才將新店客運拉上花園新城,徹底解決對外交通的大問題,這個關係花城興衰的歷史關鍵, 韓老師功不可沒。至於,那些抗爭海報和布條,當然也是義工媽媽們在桃李館製作的。

蘭溪協會再展風華

因緣俱足,十幾年來桃李館播下的藝文生態種籽,終於在2004年開花結果催生出「蘭溪人文自然發展協會」,結束了媽媽們單打獨鬥的辛酸史。也因為這個匯聚和釋放能量平台的誕生,藝文活動從此源源不斷融入居民的真實生活,鄰居因更多互動而凝聚,日後不斷挺身而出維護社區的福祉,從而打造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優質社區,桃李館和花園新城則嫣嫣然同時跨越21世紀生活品味和公民意識的門檻!

不讓桃李館專美於前,「蘭溪協會」結合社區資源,三年來繳出了亮麗的成績單:

1.連續兩年(95/96)獲得行政院六星計畫,台北縣唯二入選的社區,得以在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六個面相取得補助資格,未來若是能夠企劃執行,「人間天上」的地標將不再是夢。

2.連續三年(95/96/97)引進多元就業人力發展文化產業,成果獲得勞委會高度肯定。

3.爭取15年管委會合法立案的努力終於在「蘭溪」積極支援下修成正果,未來爭取政府奧援或維護居民權益將有堅實的法令基礎,對社區長久發展影響深遠。

4.奠基37年,人口佔粗坑里70%的花園新城終在協會大力支持下,首次由社區居民出任里長。深具生態環保和高度理想的謝水樹結合了社區各項人才及合理使用水源回饋金,使粗坑里和花園新城的未來更值期待。

5.與管委會合辦「花蟲季」跳脫傳統格局,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青睞,更讓新店市公所驚豔,承諾全力贊助未來活動,居民每年節慶期間廣邀親友扶老攜幼熱情參與,社區意識與日俱增。

6.協助社區連續五年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贊助計畫。

還有廣受好評的「野草盆栽工坊」、「鵝爸爸木工坊」、「「遊藝粘土工坊」、「花新美食工坊」、「有機生活工坊」、「影像書寫學堂」、「自然生態學堂」、「蘭溪小學堂」……各式生活美學的課程如雨後春筍般走入每個家庭,吸引山下絡繹於途的學員,不斷為新城注入活水源頭。



楊浴雲薪火相傳


是誰讓桃李館脫胎換骨打通任督二脈?要感謝的名單落落長,但其中最關鍵的推手便是「蘭溪協會」人稱「楊姊」的理事長楊浴雲。一位原來住在石牌的紙黏土藝術工作者,和知名畫家莊佳村擁有一個幸福家庭,除了不斷突破的自我期許,她的世界幾與公共事務完全絕緣,原來打算一輩子就這麼快樂的遨遊在藝術天地,甚麼因緣讓她加入了桃李館的傳承隊伍?

「我在民國八十一年第一次探視住在社區的弟弟,他帶我到桃李館喝咖啡,當時印象好深刻,一群婆婆媽媽煮著咖啡,一看就很不專業,但她們笑的一臉燦爛,舉手投足之間別有韻味,立刻就好喜歡這個地方。雖然因為孩子正在讀書無法搬家,但一有空就會上山來玩,而每次下山都覺得好像從夢境中走出來,真是一座現代桃花源。那時孩子上學,先生創作,我閒暇到天母燒窯,後來在台北與朋友合開紙黏土工作室,日子十分寫意,我胸無大志只想圈在這一小方天地,覺得自己是個非常幸福的女人……」浴雲墜入時光隧道時續時斷的回憶。但她不知命運之神正悄悄為她埋下因緣,終於在幾番往返後的兩年她搬到了花園新城,與山上的鄰居有了更多接觸,發覺這裏的人都好有趣和特別;跳蚤市場煮咖啡義賣的園丁小組、和人本服務會合辦活動的孟蕙和慈佈、在桃李館展演的音樂家和畫家…,這些讓人感動的人與事,讓浴雲開始也想要為這個社區付出。

「八十七年我曾移民美國住了半年,當地的經紀制度讓藝術家很容易生存,先生的作品也很受歡迎,但我自己漸漸發覺找不到創作的養分。我喜歡臺灣本土文化的素材,美國人喜歡的是金門大橋這些當地特色,當時住得很悶又回到台灣;第二年再度嚐試,這次住在東西兩岸不同的州,希望暸解是不是還有移民可能,最後仍舊黯然而返。我是外省第二代,語言、文化和風俗都與台灣社會有某種程度的隔閡,與本土連結不夠深入,兩次出國的經驗,讓我覺醒這塊土地才是我真正的原鄉、我的根,我的感情依歸;只有回到台灣我才會甦活過來,這裏充滿生命力,像一池活水。美國再好,發生任何事都與我無關,而臺灣就像母親般的自在温暖。我一直很羡慕原住民對土地的歸屬感和使命感,回來後就決定要在這裏生根,並且加快認同的腳步,而花園新城就是我唯一想要的選擇。當情緒慢慢沉澱下來之後,我開始注意週邊環境,開始參加社區活動,一點一滴的付出」。

九十一年一位與浴雲很熟的朋友薛麗妮經常上山來玩,她是雞籠文史協進會理事長,也在積極推廣社區營造。麗妮一直覺得花園新城雖然人才濟濟,但完全沒有社造的耕耘,因而無法發揮社區珍貴的特色十分可惜。她不斷遊說浴雲應徵文建會社造員。「我原來是個藝術工作者,對於公共事務毫無興趣,但花園新城的歲月讓我學會不再對任何事情設限,隨時放空自己也相信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為了想盡一點力量讓社區更好,所以便答應了她的建議。」傻乎乎的浴雲邀了更傻的瑞雄、永和和姚添富等一群不知「社造」為何物的社區芳鄰,認真寫了一個「社區簡介」(這群傻子甚至不知道應該寫「企畫案」)去參加文建會的評選。

一位委員當時不耐的說『你們社區人才資源已經夠多,根本不需要政府額外補助』,四個人登時傻眼不知如何接話,倒是麗妮急急跳出來反駁「你們誤會很大,花園新城沒水、沒公共空間、沒合法管委會,缺乏與公部門聯絡的管道,不是外界所想像的資源豐富,這裏住了很多人,也有很多問題,非常需要政府的支持」,這才勉強通過了他們的「簡介」,浴雲也陰錯陽差變成了「社造員」。文建會安排培訓的老師和課程都很用心,放空自己的浴雲也專心受教,受訓學員並到各地觀摩社造成果「那時別的社造員都帶來很多社區的DM和資料,我覺得詑異極了,因為我們社區甚麼都沒有。到馬祖參觀當地社區營造成果時,來到現場關心的曹議員事後對我笑說『看到你這位藝術家謙卑的不斷追問:為甚麼你們有這,為甚麼有那,為甚麼可以做這麼好,像極了鄉下進城的土包子,到現在想了都覺好笑』」。

甚麼都不懂的浴雲卻很快現學現賣,九十一年她和蔡永和及莊佳村聯合舉辦「回首蘭溪」的展覽,首次將「社區藝術家」和「社區公共議題()」聯結,期望將花園新城營造成「20號倉庫」那樣藝文薈萃的地方;九十二年她又協助水樹製作了第一張「花園新城散步地圖」,讓許多居民愛不釋手;在企劃過程中看到社區更多的不足,原來不問世事的浴雲竟然與水樹連袂參選2002/03兩年管委會委員,希望能為社區做更多事。可惜那兩年建商把持的管委會否決了他們所有提案,此時社區也陷入一片紛擾,倆人不願為管委會背書選擇了退出。察覺社區分崩離析的危機後,浴雲沒有選擇逃避,她與水樹、姚添富、蔡永和等幾十位鄰居在93年元月成立了「蘭溪協會」,希望透過藝文活動再度凝聚居民對社區的共同關懷。

「當時碰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協會設置地點』,因為社區沒有公共空間,只好暫時登記我家,但正常運作勢必另覓他處;正好孟蕙和慈佈此時辦完一年「生物多樣性」活動有意退租桃李館,那時也不知那裏借來的膽子,沒錢沒人便承租下來,還請李兩成重新設計施工,我一向不做欠錢的事,要是重來可能沒這勇氣了。」積欠裝璜費36萬元的協會在大家募款、向理監事借錢、義賣畫作之下,第二年就還清了債務,浴雲有感而發的說「後來發覺,人生有很多事只要有勇氣去做,老天就會眷顧幫你完成」。

隨著浴雲說的前塵往事,我的腦海也交替浮現許多臉孔,這些可敬的鄰居們如同浴雲一般無私的付出,他們或許已經遺忘了自己曾經的貢獻,或許從來不覺值得一提。但桃李館也好,蘭溪協會也罷,這一群默默關懷社區的高貴靈魂就這麼生生不息,將花園新城最珍貴的無形資產傳承下來;一個繁華落盡的社區,一群來來去去的過客,為甚麼會留下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沒有太複雜的道理,只因為這裏住了很多像浴雲一樣的居民,因為這些居民都做著一個相同的夢………

他們希望每一位即便完全不知道社區歷史的芳鄰,都能理所當然的在這塊土地做夢、築夢、最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陽光佈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